•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源源水局:广州自来水的源头

2016-12-12 11:15 来源:南方网 林子雄

  林子雄/文 罗林虎工作室/图

  1905年10月16日,两广总督岑春煊与商人李平喜、王声楷等人,在广州西濠口谷埠办公楼新亚酒店(现太平南新亚酒店)召开自来水筹备会议,商洽筹办广州自来水。

  1906年,官商合办的广东省河自来水有限公司在新亚酒店挂牌成立,标志着广州自来水业正式起步。

  其实,早在1882年,一个叫何献墀的中国人和一个叫柯则域的英国人,就曾在广州筹办自来水……

  1 开办水局有迫切需要

  秦汉时,珠江的宽度有2000多米,几乎是现在的10倍,广州城内也河涌纵横。但因每年的秋冬季海潮倒灌珠江,令江水咸苦,广州人更多地饮用井水和泉水。

  近年,考古人员在中山四路南越王宫署遗址内,就发掘出了属于12个朝代的500多口水井。

  北宋时,广州还出现了最早的“自来水”工程。当时,因食水不洁,广州瘟疫流行。

  在苏东坡与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共同策划下,以一万多条竹子驳接,将白云山蒲涧滴水岩的泉水引入广州城各处,成为最早的自来水。后来,战乱将这个自来水系统毁坏了。

  到了19世纪末,广州人口增加,城区居住环境稠密杂乱,加上猪牛马屎尿的污染,井水变劣,每到春夏之交,疫病多发。当时的记载就说“闾阎扑地、屋宇连云、街巷纵横、沟渠密布,所食井水比污秽渗漏”。

  1880年,广州城内的许多人因饮用了不干净的井水,患上了瘢症(一种皮肤上因病毒感染而增生成的结节)等病,死了5000多人,政府束手无策。

  此外,当时广州城的房子木屋居多,每遇火灾,用井水救援,经常只有烧通街的结局。两广总督张之洞说,贤愚杂处,不戒于火(当时广州有十万抽鸦片的人),处处隐患。

  开办水局,铺引自来水管,有了较为迫切的需要。

  2 柯则域街头测算用水量

  一位南海籍富商何献墀,早年曾与英国人做生意,到过英国考察,对英国自来水的建设了如指掌,也认识许多英国工程师。他觉得在广州办水局是个有利可图的事,征得两广总督张之洞等官员的同意后,计划在广州开办首间水局。当时,何献墀任香港东华三院主席。

  1882年,何献墀用高薪邀请英国工程师柯则域来到广州,规划自来水事务。

  柯则域到广州后,第一项工作是计算广州人每天的用水量,因为供水的多寡以及铺设水管的大小都与此有关。

  那时,广州人用井水或到远处挑水,用水量很难统计。柯则域便拿着纸笔,或蹲守街头,或进入居民家中,观察记录广州人的用水量。居民们都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和善的洋人,不知他在做什么。

  根据记录的数据,再参考欧美各国每日每人20斗至60斗的用水量(每斗六斤四两),柯则域估算出广州人每天每人用水大概在10斗至15斗之间,全城用水则约1000万斗(广州当时人口近50万)。水局计划每天向全城供水250万斗。

  之后,柯则域在广州四处寻找合适的水源。他爬上白云山,测量各溪水的流量,发现景泰西南的溪水每日流量为336627斗;而景泰西北有四溪,每天流量为429459斗,景泰一带的溪流,总流量大约为767086斗。

  在白云山东南两边,柯则域测量出能仁山谷流到沙河溪的水量每天为145000斗,加上沙河溪涧本身的水量,每天共有80万斗。

  但是,白云山所有山溪水的流量,还是不足开办水局计划中的每天250万斗。柯则域考虑在白云山各溪谷之间建筑水塘,利用春雨季节将泉水存贮起来,以备旱涸季节之用;他又打算在白云山一带开井取水,然后用机械抽取,但上述两法成本太高,只好放弃。

  柯则域考察了珠江水,打算在近广州城墙边的珠江抽水,但发现城内沟渠的污水和河面艇家生活用水的排放令江水混浊,最终取消这个想法。

  经过再次观察,柯则域发现广州增埗河旁的硫磺坑最适宜建筑滤水塘,增埗河的水质比英国泰晤士河还好。柯氏建议采用当时伦敦、巴黎等城市流行的过滤方法,即在水塘里加入细沙过滤河水,让水更加清洁卫生。

  柯则域建议在广州城中的街道,每隔500米安设一部蓄水机,以取代各街各户救火之用的太平桶。

  柯则域建议水局创办前就要精打细算,合理计划水喉规格。根据计算,柯则域列出所要用的7种水喉规格:“3英寸者重100斤,行水(流水量)100斗……5英寸者重190斤,行水358斗……12英寸者重680斤,行水31400斗。”

  柯则域还测算出办水局所需费用为983850两银子。

  3 源源水局计划夭折

  柯则域根据考察写成了计划书《粤垣源源水局议》(一万多字、25页)。拿着柯则域的计划书,何献墀对创办水局显得信心十足,他决定向社会集资,并为水局起了一个“源源”的名字,祈求自来水和利润源源而来。

  源源水局在广州城各处张贴告示,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入股,告示这样写道:“本局拟创办水喉,不拘城厢内外俱能引水到屋,以供日用,每年每户仅收银三五员(元)耳……请于七月初一日起至八月十五日止,如欲用水者早到十八甫森宝阁机器书局先行挂号为实……即行集资100万元,分作10000股,每股科本银100元正,于挂号取股日交足。”

  从布告中看,仍无“自来水”一词,只称之为“创办水喉”、“引水到屋”。当时,广州人对自来水毫无认识,不知道自来水干净卫生、使用方便的特点,他们觉得用井水就可以了,何必要花那么多钱去用自来水呢?

  见回应者寥寥,无奈的何献墀只好放弃了办水局的计划。

  尽管这样,《粤垣源源水局议》中的许多计划和测算,1905年广州办自来水厂中都被利用了。例如,增埗水厂的厂址,就在柯则域建议设滤水塘的增埗河边的硫磺坑。

  4 两广总督办水厂

  到了1905年,人们终于意识到自来水的重要性。当时,倡导“工业救国”的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岑春煊,就称自来水“免疾疫,现在环球各国无人不研究卫生之学、卫生之道,而饮水尤为饮食日用不可少之物,于卫生上关系更为重大。粤东风气开通,素明此理,当必踊跃乐用”。

  岑春煊邀集广州市商会会董刘少侠、许炳榛及上海商人李平喜等商量,决定两广总督府调拨官资60万元,并广招商人投股,创设一间“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

  1906年底,官府出资60万元,粤商参股40万元,上海商人见美国商人在上海办自来水公司有利可图,也参股20万元,合共股银120万元。

  自来水公司循例设立董事会,实际事务仍由官府主持,商股最多的刘少侠出任总经理。上海自来水公司铸造局督办李宝书和技师孙东,被聘请来广州绘制自来水工程图,水厂的管理则聘请美国、德国工程师担任。

  岑春煊的接任者、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周馥亦积极督办自来水。

  1907年1月27日,《官商合办广东自来水有限公司装设龙头水管收取水资章程》经周馥批准正式颁布,章程说:

  自来水公司为全市所有商户安装水管龙头,每户15人以下用4分龙头,15人以上用6分龙头。

  公司在各街道及住户安装水管的成本,由房东代缴,此费用由租户分期向房东缴纳。

  水费6人以内每户每月收取1元,6人以上多1人则多收取1毫。无论官府衙门洋商铺户一视同仁,一律收取装资水费

  工人上门安装水管龙头,由公司开单收取费用,工人不得讨取酒钱。

  公司在主要街道安装大龙头,专备救火之用。同时在小街横巷安装龙头水管,发水筹供水,每个水筹1个仙,可取1担水,此为贫穷人家无力安装水管者挑用。

  用户搬迁需通知公司前来拆龙头、塞水管,即行停止收费。俟有接租者再来报明开用。如有商绅愿意自设太平龙头以备救火之用,公司乐意提供,工料照本收回。日后若遇火警用水,费用由公司支出,有益附近街坊。

  ……

  5 西关人家最早喝上自来水

  1906年6月,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在西场购买70亩地,兴建增埗水厂,以北江支流增埗河为水源。

  水厂最主要的设施是水池,当时建造了三种类型的水池———

  蓄水池:长40米长、宽30多米、深4米,水池的上面,用2米厚的水泥密封,上铺30厘米厚的草皮,并装上60个漏斗状的风筒以通空气。

  沙滤池:长40米、宽30米、高2.6米高。沙滤池分六格,内铺13厘米厚的粗沙、13厘米厚的幼沙、20厘米厚的木炭。

  清水池:长25米、宽25米、深25米。

  河水先被抽至蓄水池,经水槽流至沙滤池,过滤干净后,再流入清水池。

  1907年,增埗水厂附设工程西关水塔建成,位于西关长寿大街内,造价9.5万两白银,塔高约42.1米,容量约782立方米。这是广州第一个水塔,1976年才拆除。

  当时所用的供水管道、抽水机等设备,都是进口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历经两年建设,1909年正式向市区输水营业。先用粗铁水管经彩虹桥蜿蜒通至西关水塔,再送入总水管。总水管接出三条支管,分别向广州市区西关、南关和禺山市3个繁华富庶的城区供水,日供水3.24万立方米,用水的都是富户人家和商号。

  至1922年,广州用水户已装置水表者约1.4万多户,未有水表的也约1.6万多户,两者共达3万多户。

  供水量和收水费相比,大约只能收回60%的水费,因为有不少用霸王水者,如警察局的侦缉、有权势者的俱乐部等,长期不交水费。

  6 装水工乱收费可举报

  1923年,广州市公用局制订了《自来水公司安表驳管供水章程》,明确规定:需要安装自来水管的市民,必须由本人到自来水公司填写表格申请报装。除休假和星期日之外,最迟在3天内,自来水公司必须派人上门验明情况,驳管装表供应自来水。

  自来水公司还承诺,除了政府明文规定的收费项目外,安装水表及驳管供水,一律不再收取任何费用。如果有哪位工匠胆敢找借口向用户“关拿卡要”,可直接向广州市公用局或者自来水公司进行举报。一旦查实情况,自来水公司将对犯事工匠严惩不贷。

  当时,自来水入户的不多,为了推广自来水,公司还专门在每个街道设立一些水站,市民可以凭票去购买。广州一个流行口语“睇水”,就源自当时街头水喉站有专职人员管水的实际。

  1929年,自来水厂正式收归市营,由广州市政府接管,设广州自来水管理委员会。之后,管委会着手扩建第二套快滤式供水设备,1932年3月建成投产,日生产能力8.4万立方米,并在越秀山建造1000多立方米容积的水塔,这是广州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水塔,一直保留至今天。

  1934年,增埗水厂建设有6个面积为1535平方米的沙滤池。沙滤池需要定期清洗,当时的办法仍很落后,全部人工操作,40多个女工清洗一个沙滤池。

  1928年,广州兴建了东山杨箕村的东山水厂,1944年被盟军飞机炸毁;1941年,还建成沙面自来水厂。

  1949年解放前夕,全市只有增埗和沙面两间水厂,用户4万。

  受技术条件限制,当年的自来水浊度经常在20度以上。1948年8月26日《国民日报》报道:“市卫生局七月份第一周抽检本市食水结果,每CC水含有细菌数最多为400,最少为100,并有大肠菌出现。”

  解放后,自来水慢慢进入到千家万户。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广州最早的自来水厂创办人、两广总督岑春煊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广州最早的水塔———西关水塔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当年增埗水厂(今西村水厂)的沙滤池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上世纪60年代香港明信片中越秀山水塔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