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州街巷名称变迁趣说

2016-11-24 10:27 来源:南方网

  民国时期,广州街名雷同甚多,以“西”字打头的就达103条,像西荣巷、西安坊等;以“福”字打头的更多,竟达166条;而欧阳山笔下的三家巷,全市也有三条。还有不少不雅街名,如鬼巷、屎巷、仇家巷……

  壹

  民国初年:广州街巷由2000条猛增到12000条

  广州的街巷,据清末《番禺县志》、《南海县志》记载,共有街巷约2000多条,这只是主要街道,倘加上某某二巷、三巷的话,也不过3000来条。到了80多年前的民国,统计数字显示,广州街巷已达12000条左右。20多年间增速之快,正显示城市的急速变化、飞快发展。

  到了今天,城市范围已大大扩展,街巷数更达到惊人数字。可是,近年老城区的街巷却在不断减少,纷纷被拆建成商品房、商业大厦,甚至整条街巷都消失了。例子多得很,如东有越秀北约、马草下街,南有永兴街、岐兴中北(街),西有珠秀坊、宝庆坊,北有芒果树街、大坑渠等,已不复存在。海珠中路东侧有条市桥巷,原名屎桥巷,是濒临玉带濠的一道桥,粪溺在此集中卸落濠内小艇,运往四郊农村,其后逐渐形成小巷。但后来因名字不雅,80年前已改名市桥巷,并衍生出一条市桥新巷来。

  如今实地寻访市桥巷,问了附近好几位老街坊,竟然不知其方向、位置。查对地图文献,才知早已被拆平,改建成商业楼宇了。像这种遗址渺不可寻,街坊亦茫然不知的,数不在少,如果细算起来,少说也有几十条。

  贰

  街巷名称多雷同:用“福”字打头的高达166条

  街道起名,本有雅俗之分,太雅的不多,极俗的也很少,而以介乎二者之间、容易辨识方向、通俗易记的最为流行。例如民国时期,以东、西、南、北等字打头为名的,以西字最多,像西荣巷、西安坊等,达103条。东字次之,如东市里、东园巷之类,有102条。南字有64条。北字最少,为31条。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喜欢用吉庆、好兆头字眼。例如福字、永字、仁字、安字、和字等。那时用福字打头命名的街巷,如福兴里、福寿巷等,竟达166条,为全市之冠。仁字头的不遑多让,像仁和里、仁德里等,有120条。永字头的有105条。其余的如大字、安字、和字、长字等打头命名的街巷,也有几十条之多。

  大家都爱用这些字眼命名街巷,而又无协调、审议机制,问题就来了,就是引起名字雷同,让人困惑。比如福安里,同名的竟达8条之多,而它又分布在广州城的西、南、北各个方向,分别处于今应元路、海珠中路、长寿东路、梯云西路、中山七路、福场路、同福西路等7处。余庆里更甚,达到11条,分布在今中山四路、解放北路、北京南路、大新路、长寿东路、清平路、光复北路、扬巷路等8处。这么一来,人们要找到目的地,非得走遍全城不可。就算欧阳山笔下的三家巷,也有三条。如此街巷重名,不单给市民带来极大不便,也让市政管理、市民出行、交通运输、社会服务深受困扰。其劳民费事,已到非大加规整不可的地步。

  于是,广州市政府在民国十六年(1927)决定给重名街巷统一整改,交由市警局讨论方案。局方认为“广州市是模范市区,为北伐后方重镇,中外视线所集,亟须整顿。”遂由行政课长何焯贤提出办法,令各警区从速将街巷名单汇报总局,以便统筹更改。办法是只保留一个街名,例如只留一条福安里(解放北路周家巷北侧的横巷,现已消失成为高层住宅),其余则仍保留街名首字而另改他名,如福庆里改为福喜里,福安里改为福隆里之类,既不违原意,而又可示区别,用意至善。经过这次规范统改,沿用至今,各方称便。

  叁

  更改不雅街名:

  “鬼巷”改名“仙巷”,

  “厕坑巷”改名“愉快巷”

  不雅街巷数量本来不多,且均为短小里巷,住户不多,但名字粗鄙俗陋,令人尴尬,居住者自感不安,难以启齿。而且,如此劣名,也令城市蒙羞,岂可不改。例如鬼巷,在今沿江路旧五仙门发电厂西侧,可能建厂时多外国人出入、居住,故有此名。这时便改名为仙巷,易鬼为仙,又切合其地近五仙门的位置,改得颇为巧妙。另一鬼巷在回龙路,则改名为回龙新巷。

  粪巷在同福中路,大底为粪溺集中、转运之地,名字尤为难堪,就改为有余巷。厕坑巷,一在文明路,一在滨江西路,分别改名入敬巷、愉快巷。粪埠巷在万福路,改名积余巷,现已变成衣物市场,连巷名也取消了。

  该改的都改了,奇怪的是,仓边路有条大坑渠巷,却保留而没改名,该巷现已消失,建成了时代地产大厦。高第街有条仇家巷,起名或有所本,并无别意,但听来易生误解,却也保留不改,幸好现在已改名友爱巷了。

  经过街名统改后,就顺理成章迎来1929年全市改换门牌之举。原来的门牌是用三分厚白木板制成,手写街名、号码于上,字体大小不一,写法各异,日久又漫漶残损,殊失观瞻。至是遂改成搪瓷烧制门牌,城市面目为之一新。

  如今城市发展,街巷数大大超越从前,其中名字或有变易,但大部分能保存下来,成为时代的印记。

  肆

  以广州城门名作街名的只有一条:文明门

  广州老城拆除后,能显示城门位置的地方,只有人所熟知的西门口和大东门,但那不是街名。唯一以城门名作街名的,只有市一宫对面的文明门,这是一条长不满30米小巷,却街名与城门名混为一体,堪称奇事。当时广州老城有外8门和内8门共16道门,文明门是内8门之一。

  从前有一副以街名作成对联的,叫做“玉子卖麻,板箱载出新桥市;黄婆榨粉,担杆挑入后楼房。”按:玉子巷在大新路,现已拆掉成为市三中的运动场。卖麻街在海珠南路。板箱巷民国时被改筑成为海珠中路。新桥市在海珠南路西侧。黄婆是黄婆栏,在今市公安局出入境大厦西侧,已消失多时。榨粉街在中山四路。担杆巷在德政中路。后楼房街在吉祥路市政府后面。此联嵌入街名,以拟人化形式表述,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今天读来,让人感受到广州街巷的沧桑变化。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仇家巷改名为友爱巷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欧阳山笔下的三家巷,当年有三条之多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