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难以忘怀的水上学校

2016-09-06 10:41 来源:南方网 朱江

   昔日的珠江河面,穿梭江面的无数横水渡、沙船、菜艇、虾艇、舢板和果船,这些船艇既是船民赖以为生的谋生工具,也是一家栖身之所。这些船民被称为“疍家”,依水而居,生活漂泊,属于城市贫民。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珠江河上还有无数的“疍家”。

  广州解放的初期,广州市曾设立珠江区,是市内的行政区之一,这个行政区东起猎德,西至白鹅潭,南到南石头,俗称“省河”。生活在“省河”一带的在册登记的“疍家”船艇,总数超过3万艘。市区船民最集中的地方是大沙头至海珠广场沿江一带。

  当年沿江的“疍家”码头多且密集,历经清代和民国,自西往东约两三公里长的地方〔(东堤铁桥至沙基(今人民桥)〕,编号已达到41处。以竹木为主搭建的二十多条残破陈旧的“疍家”栈桥,蜿蜒从北岸伸探向江心,黑压压一片云集无数船艇,几乎占据了一半江面,构成市区最大的“贫民窟”。

  船民生活空间逼仄,大多数一家数口,吃睡撒拉,均在五六平方米低矮小船舱内。一岁前的孩子多由母亲长年用“咩带”(粤语:背带)背在背上;两三岁时即使会行会跑,还会被家长像猫猫狗狗般地“拴养”,腰间系着一条一两米长的“救命绳”,或挂上一只“浮筒”,只准在安全范围内活动,以免失足落水溺毙;要是长大了还不熟水性,就索性给孩子套上一件独特的“木水泡”(一种捆绑在腰间,以绳索连结六段木头,可产生一二十公斤浮力的救生衣,为船民所独有),经此安全保险,父母方能放心地让孩子自由走动。正如当年一首诗上所描写的:“一个孩子在江边长大,苦难的童年就像船篷般残破……母亲的泪水比滔滔珠江还多。”如此艰辛的水上生活,船民子女读书上学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水上居民的文盲率历来位居市民之首。

  珠江水上行政区成立后,水上居民子女“读书难”的问题遂成为政府关心的重点,结合船艇流动性大的特点,因陋就简利用几艘江上的旧“趸船”(水上仓库),改装成“水上学校”,停靠在船民聚居地带,方便船民子女上学。船民的子女头一回有了自己的课本、书桌和课室。 

  水上学校通常为两层结构,木梯上落,每层二至三间课室,顶层四边加围栏,辟出一处活动空间,供孩子们做操和课余游戏。“水上学校”虽然简陋,但作为解放后的“新鲜事物”,深受船民们的欢迎,他们纷纷为自己的子女添置光鲜的衣服,送他们到船上学堂念书。

  每当报读的学生太多时,学校还采取“二部制”上课(两个班合用一个课室,错开上课时间)。而且,学校对学生的入学年龄也无上限,相差几岁的兄妹、姐弟同班上课是常见现象。

  然而,木板木柱和以铁皮为主的船体,毕竟难以抵御冬天的凛冽江风和夏天的赤日炎炎,其缺陷逐渐显露。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船民子女上学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大沙头一小和大沙头二小相继成立,还有文德南路小学和清水濠小学,都曾接纳过不少船民子女就读。到了后期,就连广州七中、十六中、四十中这些老字号学校,都有船民子女入读。笔者在60年代中期,就读广州十六中,同班就有一船民子弟,他读书勤奋,棋艺高超,与众不同。随着市区教育设施的不断增加和改善,水上学校最终被撤销,完成了它独特的历史使命。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设在船上的广州市立第二水上小学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疍家”子女有了自己的课本、书桌和课室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趸船”改建的水上学校物尽其用,在船顶辟出的一片“小操场”上,老师带领之下,学童沐浴在凉爽江风中,围成一圈开心做游戏。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水上学校”的开设,使“负箧上学”的奢望终于实现。放学了,发式和衣着新潮的女学童手挽藤箧(当时流行的小学生书包,以藤芯编成),列队落梯走出校门。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小图书馆”里有孩子们喜欢的连环图和各种画报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