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国难不废研求 ——中国学人在李庄的文化抗战

2016-09-05 15:08 来源:南方网 李德勇 曾 英 李 璐

李庄镇,建于明代。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郊19公里,濒临长江,隔江与大桂轮山相望。镇内明清建筑、寺庙众多,沉雄奇伟,为川南著名的水陆码头。

1940年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占领了鄂、湘等省交通干线,两次长沙会战先后打响,云南的安全受到威胁。在这种形势下,辗转从上海、南京、武汉、长沙、桂林经越南河内迁到昆明的同济大学及中央研究院等决定迁往四川。

同济大学与中央研究机构迁驻李庄

  1940年秋,同济大学给该校校友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钱子宁去电,请求帮助寻找校址。在这种情况下,钱子宁想到了距宜宾城19公里的李庄:这里民风淳朴,士绅开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理想的选址。李庄地方人士知道这一情况后,即向同济大学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欢迎电。同济大学很快复电钱子宁,委托其到李庄接洽迁校事宜。是年12月,同济大学到达李庄。

  该校总部设在禹王宫,理学院设在南华宫,内分数学、化学、生物、物理等系;医学院驻祖师殿,内设解剖、细菌、生理、化学、生物、公共卫生等馆,院以下分设内、外、妇、产、五官、皮肤、精神病等科,在宜宾城女学街开办附属医院门诊部及医学院后期教学基地,并在宜宾城西郊教养院新址设立第一、第二住院部;工学院设在东岳庙,其实习工厂则设在新村。附设学校有高级工业职工学校、高级中学,另设完全小学1所。该校校长周均时是在德国留学、工作18年之久的土木工程专家、进步人士。外籍教授有:司徒博、艳克兰、韦特(德国人),魏特(波兰人),陈一荻(美国人)等,本国教授则有陈永麟、王葆仁、王之卓、童第周、罗云平等。1946年12月,该校迁回上海。

  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学研究所亦于是年由昆明迁李庄,12月抵达。历史语言研究所驻李庄镇板栗坳张家大宅院——栗峰山庄。所长傅斯年,著名学者有李方桂、李济、凌纯声、董作宾、梁思永、李光涛、劳干、李霖灿、芮逸夫、夏鼐等。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陶孟和,所驻地为李庄板栗坳。人类体质学研究所所长吴定良,所驻地为李庄门宫田。1946年5月,中央研究院上述三所迁离李庄。

  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亦于1940年12月至1946年5月迁驻李庄。中国营造学社驻地为李庄上坝,负责人为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驻李庄上坝张家祠,负责人为著名学者李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驻地李庄镇羊街,由傅斯年兼所长。同济大学和上述中央研究机构的迁驻,使李庄这一长江边上并不知名的古镇,跃然进入了中国抗战文化史的显要位置。

川南著名水陆码头——李庄

中国文化精英的爱国情怀

  抗战期间,同济大学和众多的科研机构被迫迁往李庄。这些中国的教育、文化精英,离开了自己良好的教学科研基地,相对完善的科研条件,不辞辛苦,一路颠沛,多次迁移后才来到这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穷乡僻壤。这里不仅缺乏基本的科研条件,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但是,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毅然抛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或到国外发展的机会,与国家民族同患难、共命运。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始终“不废研求”,追求真理、热爱祖国,为学生做出了榜样。无论生存多么困难,学生从未忘记发愤读书以求报国,师生赤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是中华民族神圣抗战的坚强支柱和希望所在。他们的这种精神不仅感动了宜宾人民,而且获得了国际友人的尊重。全国抗战爆发后,美国著名的“中国通”费正清为了解中国文化人的下落,赶到重庆,在上清寺巧遇梁思成到教育部寻求经费,得知李庄聚集了一大批中国文化精英。于是他便乘船前往李庄,经4天航程后到达,并再次见到梁思成。费正清见梁思成一家生活困难,夫人林徽因病情严重,就热情邀请梁思成偕夫人到美国治病,梁思成委婉而坚持地谢绝了他的好意。梁思成的回答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如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费正清先生听闻此语,内心感触良多。屠杀征服不了中国,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他看到了中国人在异族侵略面前的不屈与坚强,看到了中国抗战必胜,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未来。费正清回国后,致力于培养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才,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中国问题研究中心”。

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宜宾籍学生。左起:王思永、罗自馀、彭隆英。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馆藏

  同济大学在李庄5年多的岁月,普及了医学知识;为宜宾人民带来了国内一流的医疗技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高级科技、医疗人才。1945年1月,200多名同济大学及附中学生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战后,从战场归来的大学生以自己的专业服务于社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生力量。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李庄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整理和标注了“女真资料”“突厥集史”“宋辽交涉史”“中古经济史”《皇明本纪》《奉天靖难记》,李光涛和王崇武整理明清“大库档案”及《明实录》。该所与中央博物院合作,在四川、西康两省进行了多次古迹考察、调查和考古发掘,同时又组织了3次民族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著名学者劳干潜心研究三四年,成就了巨著《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和《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并在李庄石印出版。甲骨学家董作宾在李庄板栗坳潜心研究,写成《殷历谱》一书,1944年,在李庄石印200册出版。该所还出版了学术论文集《六同别录》,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共收论文27篇,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诸多领域。该书的出版,集中地展现了史语所在李庄的人文科学研究成就,是李庄文化抗战成果的重要展示。梁思成在李庄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中国建筑史》,还到兴文进行了一次古建筑的田野调查。

  艰苦的生活、动乱的年代,中国学人硕果累累,民族自尊和文化抗战激励着他们不废研求,始终站在文化抗战的前列。在短短的几年间,李庄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是成绩斐然,从李庄走出去的院士有25位,从李庄还走出去了许多人文大师和著名学者。

  1946年5月1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偕全体同仁在李庄镌刻竖立了留别李庄栗峰碑。石碑上古朴凝重的铭文,记述了他们在李庄5年多的追求,抒发了学者们和宜宾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铭刻下了中国的一代文化精英在李庄的伟大爱国情怀。李庄的抗战文化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李庄抗战文化价值与意义的新发现与再认识将带领和指导我们“在历史中理解中国”。

来源:中国档案报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