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清醇亲王的"韬光养晦"术

2016-07-08 15:05 来源:南方网 赵增越

北京什刹海北侧有一座清醇亲王府,其第一位主人是奕譞。醇亲王府本来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今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因为奕譞的儿子当了皇帝,王府成为潜龙邸,朝廷就将后海北沿的清初大学士明珠的宅第赐给了奕譞。

清光绪元年(1875)正月初八日,醇亲王奕譞向两宫太后呈送的《密陈豫杜妄论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儿子登基 醇亲王上《密陈豫杜妄论折》

  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终年19岁。十一月十五日,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的懿旨中写道:“皇帝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仰赖苍穹默佑,诸臻康吉,中外同欢。”看起来似乎要痊愈了,但仅过了20天,同治帝就一命归西了。同治帝无子,两宫太后紧急召集王公大臣在养心殿西暖阁商议策立新君一事。慈禧指定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年仅4岁的载湉过继于咸丰帝,登基为帝。慈禧话音刚落,醇亲王奕譞就瘫倒在地,大哭不止。人们赶紧将奕譞抬回王府。半夜时分,紫禁城的全部正门次第打开,孚郡王奕譓率领内务府官员前往醇亲王府,迎接载湉进宫。初六日,载湉乘轿进了皇宫,先到养心殿向太后请安,又在同治帝灵前祭奠,然后登基做了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慈禧为何选定奕譞的儿子当皇帝呢?

  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道光帝去世时,奕譞才10岁。咸丰帝即位后,封奕譞为醇郡王。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驾崩之后,恭亲王与慈禧密谋政变,奕譞为步军统领,又兼管善捕营事,掌握京师卫戍的军权。奕譞的正福晋是太后的亲妹妹。当时,奕譞正在热河,他通过自己的福晋,为慈禧太后传递密信,又与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联系,九月三十日,成功发动了政变。因此,慈禧掌权后,非常重用奕譞。同治三年(1864),奕譞被加封亲王衔。同治十一年(1872),奕譞晋封为醇亲王。选择载湉,除奕譞与慈禧太后有特殊关系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载湉年幼,便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掌控政局。

  奕譞回到王府,仍然心神不安,他上奏折说:“臣前日仰瞻遗容,五内崩裂,已觉气体难更,犹思力济艰难,尽事听命。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之间昏迷,罔知所措。迨舁回家内,身战心摇,如痴如梦。致触犯旧有肝疾等症,实属委顿成废。”又接连上折称“旧疾复发”,要求辞去世袭罔替亲王。慈禧太后认为他“情词恳挚,出于至诚”,一再加以慰勉,并同意免除他的各项差使,令他照料菩陀峪陵工,对此奕譞就不好再推辞了。

  光绪元年(1875)正月初八日,奕譞向两宫太后呈送了《密陈豫杜妄论折》,奕譞说:历代继任皇帝推崇自己亲生父母的,史书中都有记载。其中做得最妥当的是“宋孝宗之不改子偁秀王之封”;也有“大乱之道”,比如“宋英宗之濮议、明世宗之议礼”。像明代张璁这种人就不足论了,即便如北宋韩琦这样的忠臣,仍然与司马光发生争执,什么原因呢?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必然会有各种议论和意见,虽说有人忠于朝廷,但也难免以此为晋身之阶,胁迫君主不得不重视他的意见,这种人为数也不少。现在穆宗毅皇帝(同治帝)驾崩,太后以宗庙社稷为重,命光绪帝入承大统,又推恩及臣,给以亲王世袭罔替,我感惧难名。原不须再生忧虑,现在有太后垂帘听政,任用贤良,当然不会有人发出异端邪说。但将来皇帝亲政后,或许就会有新提拔的官员,想走升官捷径,以危言典故说动皇帝,因此滋生事端,扰乱朝政。仰恳皇太后将我这封奏折留于宫中,等皇帝亲政时宣示。如有以宋英宗、明世宗等朝的事进言者,务必视之为奸邪小人,立加贬斥。慈禧太后听从了醇亲王的话,将这道密奏留在宫中。

推崇本生 皇帝给父母名分的三个典故

  奕譞的奏折中,包含了三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宋朝的濮议。

  宋仁宗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26岁时还没有儿子,就把濮安懿王允让4岁的儿子赵曙养在宫中。后来,仁宗有了儿子,赵曙就返回濮王府。但不久仁宗儿子病死了,赵曙于嘉祐七年(1062)被立为皇子。第二年仁宗驾崩,赵曙继皇帝位,即宋英宗。英宗亲政两年后,诏令负责礼制的官员讨论生父濮王的名分问题。大臣吕诲、司马光等认为,濮王是仁宗的兄长,英宗应称仁宗为皇考,称亲生父亲濮王为皇伯,而宰相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英宗把这两种方案都提交给百官进行讨论。司马光等坚持只能称濮王为皇伯,是希望英宗能以此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韩琦、欧阳修等掌握实权的宰执们则更加现实,他们深知仁宗已死,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此事沸沸扬扬,争吵了18个月,以太后出面,同意称濮王为亲,英宗立濮王园陵、贬黜吕诲等人出京,司马光等台谏官员全部自请同贬而告结束。

  为了生父的名分,英宗绞尽脑汁,用了各种手段,才最终达到目的。但此后仅一年,英宗就驾崩了。这场无谓的争论带来的是朝臣的分裂以及朝纲的败坏。

  第二个典故是“宋孝宗之不改子偁秀王之封”。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建都临安,是为南宋。北宋第一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暴亡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当了皇帝,是为宋太宗。太宗一系,传到赵构,共有9位皇帝。太宗一系都被金兵杀光了,宋高宗无子,赵构不得不在太祖一系中挑选太子,于是选中了秦王赵德芳之后、秀王赵子偁的儿子伯琮,继位后改名赵昚,即宋孝宗。以后,宋朝又延续7位皇帝,直到被元所灭。两宋18位皇帝,太祖系与太宗系平分秋色,各有9位。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让位于赵昚,当时赵子偁已经去世,赵昚即尊亲生父亲赵子偁为“皇伯”。

  第三个典故是明代的大礼议。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正德帝)驾崩,没有后代,也没有亲兄弟在世,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兄终弟及”的原则,选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即皇帝位,即明世宗,以第二年为嘉靖元年(1522)。

  明世宗是兴献王的独生子(长子生下5天就死了),继位时兴献王去世不久。明世宗令群臣议定武宗的谥号、生父的主祀及封号。杨廷和等大臣援引宋英宗的先例,认为世宗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另以益王的儿子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献王之祀。对明世宗而言,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新科进士张璁支持明世宗,认为明世宗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宋英宗就是过继给了宋仁宗,养在宫中,预先立为太子的,而明世宗是兄终弟及的。张璁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另立兴献王庙。

  嘉靖三年(1524)七月十二日,朱厚熜诏谕礼部,十四日为其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群臣哗然。早朝刚结束,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世宗改变旨意。世宗在文华殿听闻门外哭声震天,命太监传谕大臣们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明世宗震怒,令锦衣卫逮捕为首的8人。其他人更为激动,在左顺门前擂门大哭,“声震阙庭”。明世宗再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134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86人停职。七月二十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逮捕的大臣,明世宗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16人被廷杖致死。此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九月,明世宗发布诏书,定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王称献皇帝,称为皇考,生母章圣皇太后为圣母。为时3年的大礼议以明世宗获胜而告终。

  大礼议之后,明世宗牢牢掌控了皇权。嘉靖十七年(1538),明世宗又以献皇帝为睿宗,祔于太庙。这比起“濮议”时英宗于太后手诏只受“亲”之称,而不敢受“皇”“后”之尊,可以说是尊崇有加了。此时,“群臣翕然无异议”。官员士大夫更加驯服,参政议政的热情更加低落,士风也更加败坏,直到明朝灭亡。

韬光养晦 醇亲王的慎始慎终

  儿子当了皇帝,奕譞反而更加小心翼翼。他把居室命名为“退省斋”“九思堂”“恩波亭”等等。据说,奕譞还有一个象牙镇纸,上面刻有其亲笔题词:“闲可养心,退思补过。”慈禧为了维护并巩固她的权威,也很信赖奕譞这样亲上加亲的王爷。

  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光绪帝大婚,并定于二月初三日开始亲政。正月二十四日,东河总督吴大澄上《为请懿旨会议醇亲王称号礼节事奏折》,提出宋英宗崇奉濮王,明世宗崇奉兴献王,当时议政的人想要改称皇帝的亲生父亲为伯、叔,这实在是不近人情,应当定亲生父亲的名号,加上徽号。请朝廷众臣议定醇亲王的称号礼节。

  接到吴大澄的奏折后,慈禧太后就把醇亲王奕譞的《密陈豫杜妄论折》拿了出来。

  光绪十六年(1890)十一月二十一日奕譞因“感犯肝疾”去世,当天光绪帝发布上谕:奉慈禧太后懿旨,自古帝王以孝治天下,“必推本于所生,但也要折衷至当”。光绪元年(1875)正月,醇亲王奕譞向两宫太后呈送的《密陈豫杜妄论折》,持论正大光明。现在醇亲王溘然长逝,朕非常痛惜。醇亲王著定称号为皇帝本生考,一切葬祭典礼都要恪遵祖训,详定章程。

  醇亲王奕譞一生做事低调,不仅使他保持了与慈禧的和谐融洽,更维护了光绪帝和慈禧的关系。

来源:中国档案报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