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郭齐勇:中学生不应实行文理分科

2015-11-12 11:02 来源:广州日报

    现在不少学者质疑国学这个概念,认为有了西方学术分科之后,为什么还要笼统地讲国学呢?设国学学科,只是作为现有文、史、哲等学科的一种补充,绝不是也不可能代替现有的各科。国学的综合性又是对分科的一种补充,而国学学科强调经典研读,对根源性的追溯与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及现行文科教学改革都有重大的意义。其实,国学不仅仅指传统学术,尤其指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如果它仅是知识,则不能称之为国学,它应该还有内蕴的精神,是此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内涵,当然也有普世性的因素与成分。因此,国学不仅仅是学问或学术的概念,还是民族性与民族魂的概念。国学,有多个层面。

  第一是常识层面,即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ABC。针对我们几代人的国学素养不足,特别是现在媚俗文化的冲击,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是紧迫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要配合起来。

  第二是学术与技艺层面,即传统文化各门类各方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间技艺、学术传统之传承。很多都需要细致的抢救、整理、继承绝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培养一些甘于坐冷板凳的专家,尤其是要培养一些新生代,使得这些文化代代相传。日本政府不太管具体的学校教育,然而为了京都歌伎这一传统剧种的传承,规定每一个小学必须组织学生每年至少看一场歌伎,以培养受众。现代化的日本有许多人在从事非常古朴的事情,如打剪刀、制陶器,把古代的技术、艺术很好地保存下来。

  第三是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梁启超说过:《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做人之道的根本,决定我们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身行规范。当下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个人主义片面膨胀等导致了人文精神的萎缩和失落,因此,国学这个层面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台湾有各种各样版本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各校可以自由选取,有注释、今译、图文并茂,有的版本是台湾大学的教授编的,最近新华出版社翻印了一些过来,任继愈先生亲自写序,希望中学生能全部读过一遍《四书》。杨振宁曾用两个暑假来读《孟子》,他说自己能把《孟子》全背下来。我觉得读《四书》一点坏处都没有,《四书》中可以代谢的东西自然会随着时代而代谢。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适当加入多一点文言文,并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打一点古文基础,对我们做人、做事、修养都是好事。

  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国魂与族魂的层面。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方略,我们体认得越深,发掘得越深,我们拥有的价值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越能学得西方文化之真,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构建新的中华文明。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所以,国学并不只属于文化精英,实际上,国学具有平民化与草根性的特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渗透在蒙学读物、家训、族规、乡约、谱牒、善书,以及大众口耳相传的故事、俚曲戏文、常言俗话,都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规范,今天我们依然应该继承下来。

  (本文整理自郭齐勇在名人名家讲坛上的演讲,有删节。记者闻齐、通讯员卢日娣)

  ■问答

  当前的国学热还是假热

  问:现在一提到国学,很多人就说到儒学,国学与儒学的关系怎么样?

  郭齐勇:不能把国学狭隘化。国学范围甚广,儒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如何看待当前国学热?

  郭齐勇:当前的国学热仍是假热。今天的国民对国语、国文、国学,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常识还不甚了了;青少年学习英语的时间与精力大大超过了学习母语的时间与精力,而体制内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又非常薄弱,这是值得检讨的。从公民的文化教养与民族的文明发展来看,中学生不应实行文理分科。同样,我国应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立法。在这方面,我们也要向西方国家学习。母语、国学的教育是国本,不可动摇。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讲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首先振兴的应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要走向世界,一定要有自己内在性的东西,这是不可动摇的。而作为一个公民、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来源:广州日报网络版)

编辑:超级无比滴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